发布时间:2020-04-20 10:13:47 |
来源:省成本调查监审局 |
新冠疫情期间全省医用口罩生产企业
成本调查情况
近期,为掌握疫情期间医用口罩生产行业运行情况,指导企业做好成本管控,确保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保供稳价,省成本调查监审局对18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开展了应急调查。结果显示:医用口罩生产原材料供应紧张,成本、售价大幅上升,国内外防疫物资需求量大,政府补贴政策到位,企业利润可观,生产积极性较高。
一、疫期生产情况
疫情爆发后,由于防疫物资缺口大,政府对企业开通绿色通道,短时间内我省医用口罩生产企业从最初9家至3月27日已达到18家,医用口罩日产量从13.5万只增长到4月8日的305.8万只,省、市、县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保障医用物资生产供应的政策措施,给与电价、税收、贷款等方面政策优惠,加大购置设备、加班生产、研发攻关等方面资金支持力度,对提升产能、支持研发、扩大产出等方面进行专项补贴,成都市还对企业消纳疫后产能提供帮助。目前全省医用口罩产量已能基本满足需求,口罩价格上行后趋稳。
二、疫期成本收入情况
(一)成本变化
疫情爆发后,口罩需求量急剧上升,原材料库存不足、供应紧张,人工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。调查的一次性医用口罩、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生产成本分别从2019年的0.7元/个、0.67元/个、3.66元/个,上升至疫期的1.45元/个、1.36元/个、6.33元/个,生产成本快速增长。
1.原材料成本:医用口罩主要由无纺布(防护层)、熔喷布(隔离层)、鼻梁桥和绑带组成,价格均在不同程度大幅上涨。其中熔喷布的价格从疫情前1.8-3万元/吨,上涨到疫期的政府调拨价6-12万元/吨,市场最高价到55万元/吨。
|
![]() ![]() |
||||
图1-3:疫情前后医用防护口罩原材料成本对比图 |
2.生产经营成本: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在疫期暂停了非防疫物资的生产,生产经营成本基本都分摊到以口罩为主的防疫物资上,涨幅达35.90%-100%。
图2:疫情前后生产经营成本对比图
3.生产设备折旧成本:企业为扩充产能大量采购生产设备,而疫情期间采购成本大幅上涨,新设备调试时间长且初期合格率低,有企业新设备的生产合格率仅为40-50%,单只口罩分摊的折旧成本大大增加,涨幅27.81%-86.67%。
图3:疫情前后生产设备折旧成本对比图 |
|
4.人工成本:疫情期间,企业除支付正常薪酬外,还对员工发放防疫补助,部分企业为赶工期实行三班倒以促进生产,并支付2-3倍奖励工资,致人工成本增幅差异较大,增幅为8.83%-100%。
![]() |
图4:疫情前后人工成本对比图
(二)收入变化
1.出厂价格:随着成本大幅上涨,医用口罩的出厂价格也随之上涨了57.58%-100.41%。调查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平均出厂价从疫前0.908元/个上涨至1.430元/个,医用外科口罩从0.803元/个上涨至1.610元/个,医用防护口罩从4元/个上涨至7元/个。
2.日产量:疫期医用口罩产能产量不断增加,纳入此次调查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日均产量由疫前201000个上涨至730000个,医用外科口罩日均产量由152000个上涨至420000个,医用防护口罩日均产量由300个上涨至20000个,增幅达176.32%-6566.67%。
调查数据显示,医用口罩生产成本快速大幅上涨,销售利润率保持在11%-28%。在生产成本数据中,存在未实际投产的设备折旧仍然计入成本,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,政府补助资金未冲减成本等情况,因此,医用口罩实际利润应当更高。
三、趋势预判
(一)国内疫情形势不断好转,口罩需求量逐渐回落,但经过此次疫情,国民防疫意识大幅提升,口罩需求量将整体高于疫前。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,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需求量仍将不断扩大,支援国际抗疫物资的生产压力持续增加。
(二)随着口罩产能的不断增加,熔喷布等主要原材料供需矛盾仍然突出,原材料成本将持续高位,短期内生产成本整体偏高,价格也将继续在高位运行。
(三)疫情结束后,市场需求将大幅下降,部分临时转产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。
四、对策建议
一是适度控制口罩新增产能,加强熔喷布等原材料供应,把好质量检测关,指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。
二是指导企业加快产品升级,提升产品多样化、精细化、科技化水平,切实增强竞争力。
三是支持企业发挥富余产能,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,发挥外贸渠道优势,帮助企业申请欧盟、美国等国际认证,“走出去”开拓国际市场。
四是支持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纳入国家应急物资储备,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。
(省成本调查监审局供稿)